自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青海省医保局立足本职工作,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推动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紧密集合,聚焦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痛点难点堵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地落实,确保“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一、广宣传,方便群众了解政策。
把群众了解掌握政策作为做实医保工作的重要环节,及时宣传解读各项医保政策。一是瞄准时机抓宣传。以4月份医保宣传月活动为契机,组织各级医保部门、“两定”机构、商保公司创新形式、拓宽渠道开展宣传,举办专场宣传6场,发放宣传资料13万余份,广泛宣传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打击欺诈骗保、药品及医用耗材集中招采、医保参保、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特殊病慢性病等政策,有效提升群众知晓度。二是突出重点抓宣传。围绕群众关心关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明讲细医保政策,制作青海省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宣传片,编印《青海省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指南》,编写《青海省医疗保障局致全省参加医疗保险人员的一封信》,举办城乡医保小知识讲堂,广受社会各界和群众关注。三是常态化推进抓宣传。制定2021年青海省医疗保障局新闻宣传工作计划,明确宣传工作重点、时间及方式,以青海省医疗保障局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青海医保APP为基础,以新华社、中新社、青海电视台、青海调频广播、青海日报、青海法制报、西海都市报、西宁晚报等主流媒体为主阵地,坚持业务工作与新闻宣传同谋划、同推进,努力使各项医保政策深入人心。
二、拓渠道,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拓展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渠道,让参保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一是大力推行“一元门诊”政策。在全省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增设“便民门诊诊察费”医疗服务项目,对单纯开药及定期检查的患者,每次收费1元挂号费,目前,省级12家医疗机构已实行该政策,以青海省人民医院为例,今年1至5月“一元门诊”挂号群众人数为61695人,较从前可为群众节约资金37.02万元。二是深入推进医保特殊病慢性病及“两病”政策落实。截至目前,全省门诊特殊病慢性病患者累计备案30.39万人,就诊455.65万人次,医保报销18.24亿元;全省“两病”患者累计备案23.93万人,就诊35.71万人次,医保报销1.76亿元。三是支持中藏医药进医保。积极支持民族医药发展,我省30种藏(蒙)药已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占全省生产藏(蒙)药的27.52%,99种藏成药纳入省级医保目录,1290种院内自制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让更多少数民族群众看病更方便,得到民族医疗机构和各族群众认可。四是持续加强电子凭证推广使用。以医保电子凭证为依托,全面开启青海医保“码时代”,群众可在微信、支付宝、青海医保APP等多平台进行医保电子凭证扫码结算,切实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截至目前,两定机构接入医保电子凭证共计3409家,通过各种渠道累计激活量达到600余万(含省外群众在青激活),使用量累计达到3010万人次。五是有序新增“两定”机构。积极推进“两定”医疗机构准入互认工作,将西宁市、海东市、海西州、海南州、海北州新增的389家医药机构纳入省级职工医疗保障定点管理范围,进一步方便群众就医购药。
三、简流程,方便群众办理业务。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流程、优服务、提质量,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一是简化医保业务办理流程。严格落实《青海省医疗保障经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在精简办事材料11项、平均压缩办理时限5.6个工作日的基础上,全面取消省级参保职工门诊特殊病慢性病申报15个工作日审核期,实行即来即办。同时,取消省级参保职工门诊特殊病慢性病选择定点机构享受待遇的规定,参保职工可持卡在开通特慢病刷卡结算业务的定点医疗机构自主选择就医购药,已有6000名参保职工即时办理和自主选择就医购药。二是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全面开通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门诊、购药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极大方便了我省参保人员省外异地就医,有效解决参保人员跑腿垫资等问题。截至目前,全省参保人员省外发生普通门诊结算8135人次,总费用162.6万元;发生门诊挂号结算2544人次,结算费用总额8.2万元;省外购药业务65笔,总费用1.2万元。三是深化医保指尖服务。持续推广藏汉双语版青海医保APP,进一步推动医保业务线上线下办理相融合,实现就诊购药、住院结算、医保查询、移动支付、异地就医等业务网上办理,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贴身的个性化、智能化医保公共服务。同时,推出青海医保APP适老助老“爱心导办”服务,降低老年人群体使用难度,改善老年人服务体验,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来自医保领域的民生温度。截至目前,医保APP注册人数达到14.7万人。四是全面落实“好差评”。邀请办事群众对经办服务事项覆盖度、申报材料精简度、业务办理熟练度、服务应用便民度、服务方式完备度、服务态度热情度以及平台操作便捷度等开展书面评价,截至目前,共向省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报送10.33万条评价数据,满意度为100%。